本篇讲解关于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成效与发展思路,和一些重庆市的水土气候特征相关题,希望帮帮助到大家。
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良好成效。为研究我市水土流失规律、指导科学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经验。
工作效率
重庆市各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继续加强组织领导,以题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注重部门协调,保障工作经费,认真推进水土保持各项工作监控。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取得成效。有效应用,为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推进水土保持各项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网络布局。
2002年,重庆市根据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规划,组织编制了《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网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在全市建设3个监测分站、10个监测点的总体布局。到2005年,不同领域形成整体布局。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雏形建立。
2008年,为进一步优化监测网布局,组织编制的《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规划2008-2015年》经重庆市发改委批准实施,成为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规划的指导性文件。未来十年城市监控网络建设。
规划将全市划分为3个水土保持监测区和8个监测分区。全市按分区规划布设1个主站、4个分站、38个监测点。站类型包括小流域综合观测。分为站站、控制站、坡面径流场等7类。
2018年,为落实重庆市委、市政府短期解决“脏水”、长期解决“浊水”的要求,站网布局再次完善,印发《重庆市2018-2020年水土流失泥沙监测工作方案》。
本规划主要将传统水土保持监测站与现有水文站相结合。在现有站分区布局的基础上,合并长江及其重要支流50个水文站,新增小流域综合观测站9个。实现节水、水文数据共享。
逐步形成从山坡到小流域到中小河流再到大河的多层次嵌套监测网络,探索区域水土流失多尺度变化以及泥沙入河泥沙关系,奠定为控制“水浊度”题奠定基础。注重优化调整,做好网站建设。
2005年以前,重庆已在万州等13个区县建设了27个径流观测区和1个小流域综合观测站,初步建立了全市范围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为大规模水土保持奠定了基础监控。
在长期运行过程中,重庆根据监测内容调整和全市水土保持工作需要,不断优化监测点位。一些监测内容重复、运行状况较差的站点逐渐结束了监测任务,并新增了一些新的监测站点。
截至2018年,全市在13个区县共设立监测点15个,先后建成径流观测区77个、自然坡度观测点15个、小流域卡口站3个。
目前,重庆市水土流失、泥沙监测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长江重要支流水土保持综合监测站已建成2个,在建1个。
已有15个水文站与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共享。其他水文观测站正在推进设备升级,增设泥沙检测项目,更好地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结合起来。
水土保持监测能力不断提升机构人员全面落实
在建设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同时,重庆市同步设立了各级监测机构,设立了市级监测主站,并在万州、涪陵、渝北、涪陵、渝北等县县水利站设立了监测分站。永川。部站实行人员编制,各监测点配备专职和兼职人员。
随着全市监控网络的不断完善,各变电站、监控点的人员也在不断充实。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现场监测人员68人,大部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部分具有水土保持相关专业背景,基本满足现场监测工作要求。
制度体系日趋规范
为规范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制定《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实施细则》、《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点建设管理办法》、《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办法》制定并颁布了《现场运行管理和考核办法》。规章制度不断适应新的需要,及时补充修改,使之更加及时、可操作。
同时,结合实际印发了《重庆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手册》、《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等地方技术标准。
监测经费得到充分保障。
在监控网络建设初期,重庆市注重财政支持,利用财政预算资助站点建设和运营管理。
2008年以来,全市所有监测站建设费用由市财政统一结算,建设资金通过转移支付安排,资金保障率100%。
市级各监测站运行补助资金得到财政有效保障,标准逐年提高。目前,全市每年对每个监测站运行的补贴稳定在385万元,保障了全市监测站的正常运行。
此外,近年来,重庆市财政充分保障了市级开展的动态监测、信息化建设、信息监管等工作的经费。
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成果丰硕。直辖初期,重庆开展了重庆库区三峡水库移民搬迁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状况调查、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状况调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三峡库区重庆库区滑坡泥石流排查。排查等专项动态监测工作。
积累了大量调查监测数据,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自1999年起,重庆每五年开展一次全市水土流失遥感调查。重庆利用最新信息源和最新成果数据,全面调查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分布和侵蚀强度,并向社会公布监测数据。为水土保持规划和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016年开始,重庆启动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试点,采用“天地一体”、“图细化”等手段,对生产建设造成的地表扰动进行年度调查水土保持综合工程项目及建设成果。动态监测。
2018年以来,重庆市水利局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利用全市高清卫星影像和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开展全市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有关地理和国情的数据。
目前,2018年动态监测结果已向社会公布,2019年水土流失增减动态监测评估工作正在组织开展。
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内容丰富
为贯彻落实水利部《2017-2018年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要求,重庆市制定印发《重庆市水土保持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2017-2018年》并与市财政部门进行了沟通。
落实信息化工程建设资金1400万元,成为全国率先启动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的省市。
重庆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建设分两期进行。
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完成了全市监测站信息化升级,实现了自动化监测和无线数据传输;开展全市水土保持小流域划分,形成全市“数字小流域”成果。
完成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监测工作可视化管理。
二期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水土保持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库建设、水土保持业务应用系统、水土保持信息资源四个方面。目前,基础建设已完成,正在进行上线测试准备工作。
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广泛应用
依托各类监测点建设和监测成果,重庆市水土保持部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建立动态监测预报模型、“3S”技术应用、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开发等重大专项研究和技术合作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近年来,完成了“重庆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重庆市山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其中两项荣获中国土壤和水利学会以及重庆市水利学会的一位。项。
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监管成果也不断更新并应用于政府决策和水土保持管理。其中,区域监测、遥感监测等成果主要应用于政府决策、评估支撑、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等方面,信息化监管成果主要应用于水土保持方面生产建设项目监督和综合治理项目考核评价。
同时,重庆市依法发布水土保持公报,为社会各界了解本市水土流失及治理状况提供窗口,扩大水土保持社会影响。
有一个题
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起步较晚,部分监测点位前期论证不足,导致各水土保持区点位分布不合理。最初建设的监测点位主要为坡面径流样地,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导致监测内容重复、单一。
同时,已建监测站普遍未能与水文站形成嵌套式监测系统。边坡监测数据与流域监测数据不存在空间尺度转换关系。目前还无法实现区域水土流失监测和预警预报。
监测结果应用不足
各级监测机构尚未系统组织、深入挖掘现有监测成果。目前,主要集中于数据收集、整理和报告,尚未全面应用于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日常监管和综合治理项目管理,对政府决策没有影响力。绩效考核对水土保持的支撑作用还不够。
监控队伍不够稳定。
目前,全市各监测点监测人员大多为兼职,部分人员学历低、专业知识缺乏、流动性大,影响了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此外,还存在个别监测人员责任意识淡薄,造成部分观测数据出现偏差,影响监测效果的题。
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监测机构定位
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均为事业单位或与事业单位合署。
政府机构改革后,原本属于事业单位的监测网络建设管理及相关管理职能将全部划归行政机关。
因此,监测机构应认真思考如何利用机构改革后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和技术支撑能力,找准重点,在服务上下功夫,更好地为行政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继续完善监测点位布局。空间上,根据全市水土保持四级区划,合理布置监测点位,做到区域平衡、内容合理、代表性强;功能上以区域综合监测站点为主,配置边坡径流观测站点。
同时,加快泥沙筑巢监测,推动水文监测系统与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一体化,为大江大河、三峡来沙量科学监测奠定坚实基础水库区。
在全面完善监测网络的基础上,科学设置监测内容和指标,突出典型区域特征或变化模式的代表性,研究坡损、泥沙输沙规律等。
全面开展年度活动
环境监测和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推进督查、应急和案件查办监测,为水土保持依法行政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不断引进监测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完善监测技术内容,加强信息共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深度融合。其他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打造数字水利、智慧水利。节省。
继续深入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分区域研究全市水土流失规律和特征,为科学防治水土流失奠定坚实基础。
以监测成果和定期调研为基础,全面开展三峡库区泥沙来源研究,提出适合重庆市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防治监管快速响应方法。
此外,进一步加强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监管成果应用,落实水土保持目标考核制度,推动水土保持科学管理服务。
创新监测点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以提高监测水平为重点,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和培养,注重人员考核和培训,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建设一支人员稳定、技术精湛的队伍。业务,适应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需要。监察组。
结论
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流失防治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决策和考核的依据。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重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水土保持新要求强化手段、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坚定信心,锐意进取,解决题,努力创新。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提升监测能力,努力开创全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新局面,积极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长江经济带作出贡献。美丽的重庆,山清水秀。
参考
更多的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成效与发展思路和重庆市的水土气候特征的详细内容,请持续关注本站。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