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想知道关于国务院调查组相关负责人就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工作记者和针对郑州特大暴雨政府的政策,接下来让小编详细讲解吧!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针对此次灾害调查中公众关心的热点题,小编采访了国务院调查组相关负责人。
1、编者为什么要成立国务院调查组来调查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
我们先回顾一下这次暴雨灾害的情况。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17日至18日降雨过程主要发生在豫北地区;19日至20日,暴雨中心南移至郑州,出现持久大暴雨;21日22日至22日,暴雨中心再次北移,并逐渐减弱,23日结束。此次大暴雨期间,从面积累计降雨量看,鹤壁最大,达589毫米;郑州以534毫米位居第二;新乡以512毫米排名第三。从过程中的降雨量来看,鹤壁也是最大的,达到11226毫米。7月20日,郑州日最大点降雨量为6241毫米,接近郑州年平均降雨量。
此次特大暴雨灾害共造成河南省16个市、150个县1478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其中郑州占409亿元,占全国的341%。省;全省因灾死亡、失踪398人,其中郑州380人,新乡10人,平顶山、驻马店、洛阳各2人,鹤壁、漯河各1人。郑州因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占全省955人。
此次特大暴雨灾害,虽然河南省受灾地区多、范围大、灾害严重,但重大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郑州,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和救灾题也主要集中在郑州。
为查找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成立调查组,对河南郑州“720”暴雨灾害进行调查。这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此次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近年来罕见的,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高度关注。虽然是极端天气造成的,但集中暴露出很多题和缺点,需要查清过程和原因,给党和人民、社会、历史一个负责任的交代;另一方面,在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趋势、强强降雨趋于频繁。未来,河南郑州等特大暴雨可能还会增多。要通过灾害调查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举一反三,指导全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更好应对可能面临的重大灾害风险挑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开展这次调查,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体现了预防和解决重大题的重要性。高度重视风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2.编者这次灾难的调查过程是怎样的?如何保证调查工作科学、客观、准确?
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组织如此全面的自然灾害调查。没有先例可循,涉及领域广,重大事件多,专业性强。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
此次调查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应急管理部牵头,水利部、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公安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气象局、国家能源局、河南省政府参加,6成立综合协调、监测预报、应急处置、交通运输、城市内涝、山洪地质灾害等专门工作组,由有关部委牵头。同时成立了由气象、水利、市政、交通、地质、应急、法律等领域的院士和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开展灾害评估,提供专业指导。对调查工作的支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有关部门指导有关工作落实。
调查组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本着对党和人民、对社会、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坚持依法依规原则,求真务实。事实性、科学性、严谨性、全面性、客观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防洪法》、《安全生产法》、《防洪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对突发事件,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特点,实事求是,掌握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三区分”,即区分客观不可抗力与主观不作为,区分能力与素质缺陷与不负责任,区分法律法规缺失与责任任务不落实安全规定。通过论证等方式,全面调查灾害过程和重点事件,对关键题、定性题深入论证,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调查过程中,调查组查阅资料9万余条,对重点地区和地点进行实地走访100余次,进行访谈调查近200次,访谈群众450余人。
经过全面深入调查,查清了郑州市及相关区县党委、政府、部门、单位履职情况和存在题,以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点事件。迟报和少报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研究提出总结主要经验教训和改进措施建议,形成调查报告,经调查组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和专家组评估论证。
3、编者此次特大暴雨期间郑州雨洪情况有哪些具体特点?
调查组组织气象、水文专家对灾害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具体来看,郑州市雨洪灾害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暴雨过程长、范围广、总量大,且短时间降雨量特别强。本轮降雨量相当于近40亿立方米的水量。这是郑州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暴雨事件。7月20日,郑州国家气象站日最大降雨量为6241毫米,接近郑州年平均降雨量。尤其是20日16:00至17:00期间,郑州最强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打破了我国大陆气象观测记录的历史极值。二是主要江河洪水大大超过历史水平,堤坝、水库险情频发。郑州市贾鲁河等3条主要河流均出现超保证水位特大洪水,过程洪水量超过历史最大实测值。全市124条大小河流共发生险情418起,143座水库中有84座不同程度险情,威胁郑州市区、京广铁路干线、南水北调等安全。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城区降雨量远远超过排水能力,居民区公共设施被严重淹没。20日,郑州市区24小时平均降雨量为排水区划和设防标准的16至25倍。10条内河多处泛滥,主城区普遍存在严重积水,导致全市一半以上居民区地下空间和重要公共设施受损。被淹了。主城区因灾死亡、失踪129人,其中洪水、溺水是主要原因。四是丘陵地区洪水猛增,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西部山区巩义、荥阳、新密、登封四市山洪沟、中小河流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由于河道淤积、萎缩,河道、沟渠上修建了许多房屋、桥梁、道路,造成水体堵塞,水位上升加剧。道路桥梁堵水与溃决洪峰叠加,破坏力极大。山区四市共死亡、失踪251人,其中因山洪、中小河流洪水直接死亡156人。
总体来看,郑州“7.20”特大暴雨的强度和范围均超过历史记录,远远超出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全市城乡大面积被淹,城市街道、洼地严重内涝,河流、水库短时间被淹,丘陵山区被淹。该地区溪流、渠道大量积水,造成特别严重的自然灾害。
4、编者郑州市在此次抗灾救灾过程中存在哪些突出题?
从调查情况看,暴雨发生后,虽然郑州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灾情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是由于极端暴雨的防范难度大、城市发展迅速、历史债务数额大等原因。也暴露了郑州市委、市政府及相关区县、部门领导认识不足、准备不足、防范组织不力、应急处置不当等题。以及其他题。主要关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应对部署松懈、不切实际。尽管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明确提出要求,但郑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仍主观认为北方降雨不会太大,风险主要集中在黄河和水库。他们警惕性低,责任心低。力度不强,防范部署不坚决、不到位,缺乏针对性。尤其是17日和18日,17日和18日没有及时果断的行动。防洪准备的“关键期”变成了“空白期”。二是应急响应严重滞后。常庄水库发生重大险情,郑州市未能按要求及时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同时,以气象灾害预报信息为指导的防洪应急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紧急行动与预报信息的发布之间存在明显脱节。直到20日,16:01气象部门发布第五次红色预警,并于16:30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然而,为时已晚,灾难已经发生。山区4市90余人死亡失踪时间集中在一级应急响应启动前的郑州市。当日13:00至15:00。三是应对措施不精准、无效。我们用常态化措施应对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没有根据红色预警果断采取停聚集、停学校、停企业等措施,错失了有效避免大量人员伤亡的时机。四是关键时刻缺乏统一指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其他市领导大多在不同地点跑来跑去,有的相互碰撞,有的被困在路上。关键时刻指挥中心没有市领导,不了解全市整体受灾情况,未能及时掌握重大事件。形势险恶,失去了应对这场全性灾难的主动权。五是缺乏有效的组织动员。20日,不少民众仍正常出行,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常营业,在人口密集场所、城市隧道、地铁、城市地下空间、附近山区村庄等未提前采取有效风险防范措施。河流和斜坡。城内因灾死亡、失踪的人大多都散了,遇难时也大多处于正常活动状态。六是迟报、少报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存在未按要求每日报告伤亡情况、故意阻挠、隐瞒等题。不同阶段隐藏人员139人,其中郑州市级75人,县级49人,乡镇15人。
5、编者此次灾难中,郑州地铁5号线和京广高速北隧道发生的死亡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质疑。有针对性的调查吗?
调查组对多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社会关注的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回顾了事件发生过程,查明了主要原因和题,确定了事件性质。
对于郑州地铁5号线死亡事件,经调查认定,这是一起特大暴雨引发的严重城市内涝案件。水冲毁了五龙口停车场挡土墙并涌入地铁隧道。郑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及相关方应对处理不力、交通指挥调度失误、违规变更五龙口停车场设计、挡水墙施工质量把控不严等责任事件伤亡惨重的情况下。
对于京广高速北隧道死亡事件,经调查认定,这是一起因特大暴雨引发的责任事件。郑州隧道管理单位及有关部门未能及时关闭隧道、疏导交通,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对于郭家嘴水库大坝漫溢事件,经调查认定,这是一起因道路建设、施工单位侵占、破坏水利工程,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导致溢洪道堵塞,加上特大暴雨导致的违法事件。造成水库漫溢的重大危险。
对于荥阳市崔庙镇王宗店村山洪灾害,调查认定,特大暴雨引发山洪滑坡、水跨沟堵路基决口、应急预案措施不当、疏散转移不及时等是主要原因。重大死亡和失踪人员的原因。
关于登封电厂集团铝合金有限公司爆炸事故,经调查认定,这是河水泛滥,洪水涌入该公司车间电解槽,与高温铝液发生反应引发的次生事故。液体,引起爆炸。该镇党委、政府未如实报告真实死亡原因,非法使用灾后重建补助资金补偿死者家属。
6、编者这次灾害应对暴露了哪些深层次题和教训?
确实,在这次灾害应对过程中,暴露出当地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体系中的许多题和短板,教训是深刻的。这些缺点在全国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需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改进。
一是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负责人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此次灾害来袭之前,郑州市委、市政府负责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主观上认为北方的降雨不会太大,他们“没想到”郑州会因暴雨造成严重内涝和山洪。这种麻痹思想、经验主义,在北方城市不少领导干部中也存在。一些领导干部对极端气象灾害认识不足,严重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应急准备严重缺乏。这些题归根结底是由于没有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防范风险挑战重要论述、不尊重人民生命和政治责任造成的。这是各地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必须吸取的深刻教训。
二是市委、市政府和相关区县党委、政府未能有效发挥统一领导作用。在应对此次灾害过程中,郑州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指挥不力。责任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指挥部和现场指挥力量没有统筹安排。一些领导干部领导能力不足,大局意识淡薄。他们不知道在关键时刻,你的责任是什么,你的位置在哪里,如何发挥领导作用,导致你被抓,丢面子。以这次灾害为鉴,必须着力解决一些领导干部临灾无能、临灾不力的题,真正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防灾救灾全过程,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三是中央应急管理体制改革部署落实不够坚决、不到位。郑州市设立防汛抗旱指挥部、城市防洪指挥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等4个指挥机构。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防治办公室、河湖水利防治办公室、城防指挥部。下设防黄办、防黄办等四个办公室,机构交叉、职能重复、任务交叉。人人负责但不到位,不符合“一类”
国务院调查组相关负责人就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工作记者的话题分享到这儿就结束了,如果诸位网友还想了解更多针对郑州特大暴雨政府的政策的相关内容,记得关注并收藏本站!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