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讲解关于极端天气频发何解和不止天气的意思是什么原因的相关题,希望一定能帮助到大家。
7月13日,浙江湖州出现高温天气,沪苏湖铁路南浔段施工错峰施工。视觉中国供图
高温漫画。视觉中国供图
有些变化来得很快。
2020年,澳大利亚山火燃烧了半年;2021年,河南省遭遇罕见特大暴雨,398人因灾死亡、失踪;2022年,多雨潮湿的中国南方迎来了罕见的干旱,山火频发,邻近大陆的欧洲也经历了创纪录的高温。
沉阳的刺槐、北京的玉兰、合肥的垂柳、桂林的枫香,从1963年到2022年的60年间,展叶期平均提前了15天,每10年33天。
位于玉龙雪山东坡的白水河一号冰川,从1982年到2022年的40年间,末端后退了470多米。
海水温度也有所升高,有专家表示,“已经达到了海洋生物无法忍受的程度”。此外,它还变得越来越“酸性”。人类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33,354二氧化碳中,有超过1/5被海洋吸收。
近年来,世界各国人民都意识到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气候变暖已成为司空见惯,各种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
近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的生态文明论坛上,人们讨论了有关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一系列题。有气象专家表示,除了极寒事件外,其他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基本都在增加,比如极端高温、极端强降水、极端海平面上升等。
未来会发生什么?
夏天会越来越长
四五年前,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孙英就曾对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变化进行过研究。
她知道,未来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会开始得更早,结束得更晚,而且高温天数会增加,强度也会越来越强。孙颖说“我们的研究证实,未来极端事件会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这是我们科学研究得出的非常明确的结论。”
但她没想到变化来得这么快。
今年北京的高温来得特别早。人们抱怨说,没想到端午节是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度过的。
在北京生活多年、从事气候变化研究20多年的孙颖感到很惊讶。她说“去年的高温和今年的高温都非常异常,我们看到了很多数据。去年长江流域的高温是破纪录的高温,今年也是创纪录的高温。”-为华北地区打破了一项。”
近年来,孙颖感觉极端事件“一波接一波地来,在这一波分析之前,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下一波还会再来。”
高温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去年,高温持续,长江流域遭遇严重干旱。干旱加剧了高温。水流量减少,水力发电受到影响,就连能源大省四川也出现了能源短缺。水资源匮乏,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受到影响,还发生了严重的山火。
“从2020年到现在,高温确实已经成为常态。”孙颖坦言,“到什么程度、在什么地方变得常态,是未来需要研究的事情。”
气候变化不仅仅限于高温。
罕见的极端事件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到,全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化前时期上升了11摄氏度。
“全变暖11摄氏度”或许并不令人意外。如果没有温度计,人体甚至感觉不到1摄氏度的差异。
但事实上,气候变化并不是以如此温和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剧烈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形式出现。中国气象科学院研究员、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表示“极端气温的增幅大于全平均气温的增幅。”
降水也是如此。
孙颖估计,“气温每升高一度,大气持水量就会增加7倍,这意味着极端降水事件就会增加。”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研究员胡增珍援引论文解释,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雨滴会变得更重——。雨滴和毛毛雨减少,暴雨频率增加。“下雨天数减少了,但下雨的时候,雨下得很大。”
因此,一位英国气象学家在生前居然亲眼目睹了英国40摄氏度的高温,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近年来,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都发生了特大洪水,而且都是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的。降雨量相当于前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降雨量。
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温度升高,还带来了其他连锁反应。
联合国科普文章写道“很多人将‘气候变化’理解为气温上升,但这只是开始……气候变化的后果包括但不限于严重干旱、缺水、火灾、海平面上升水位、洪水、极地冰融化、灾难性风暴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变暖堪称极端事件的“放大器”。
世界气象组织助理秘书长张文健提到,目前每年有244个4至5级台风。如果未来气温上升3摄氏度,每年就会有300多个台风,而且强度也会加大。
翟盘茂还表示“未来极端事件的变化与全变暖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全变暖的加剧,气候系统的很多变化将进一步加剧。随着全气候进一步变暖,目前还没有观测到观测系统观测到的,极端事件也有可能发生,极端事件越罕见,概率增加就越大。”
气候灾害“吞噬”经济增长
在“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应对”论坛上,张文健拿出了几张图表。
他说,过去50年来,全发生了22万多起极端灾害,其中一半以上与天气、气候和水有关。极端天气、气候和水相关事件造成的灾害已造成超过200万人死亡,造成经济损失超过30万亿元。
张文健指出了几个趋势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增加。
他表示,对于高收入国家来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经济损失总量虽然不大,但占GDP的比例很大。“一年的GDP增长是6.5%。吃过”。
张文健认为“最发达国家还是需要警惕减灾防灾对经济的影响,因为实际损失不小。最贫穷的国家应该加大气象投入,投入的得到回报”至少会是40或50。”
世界气象组织估计,随着全变暖加剧,全强热带气旋的比例将会增加。一方面,这意味着经济损失——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沿海地区是最富裕的。另一方面,确实存在对生命的威胁。——过去50年来,亚洲有98万人死于极端天气事件,其中热带气旋是主要原因。
具体到个人来说,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也是“难以承受”的。
去年,西南地区山火频发,当地群众被迫“临火而居”。而且这种现象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前段时间孙颖访北美时,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告诉她,加拿大山火活动非常严重,“在家必须戴N95口罩”。
孙颖说“当我们谈论极端事件时,我们会提到人的脆弱性和暴露性。暴露性很容易理解。脆弱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东西。同样的烟雾、火灾、高温,如果有基础疾病,适应能力就差了。”肯定不一样,还有居住条件,如果有空调的话,应对高温会更好,适应能力也会更强,如果没有空调,适应能力立马就不一样了……”
出路在哪里?
自1988年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一直试图回一个题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多大?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认为人类活动“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第四次报告称“非常有可能”,第五次报告称“极有可能”。历时九年的最新研究报告出炉,结论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毋庸置疑”。
这是全世界气象学家的共识。
张文健表示“气候变化的根源是温室气体排放。”
孙颖形容“就像盖了一条厚毯子”。
而这块覆盖在大地上的“巨毯”还在变得越来越厚。
近年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内容一致2020年,全温室气体浓度创历史新高;2021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含量均创下新高。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家双提到,“温室气体浓度逐年增加,2022年,全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平均浓度将达到历史高位。”
翟盘茂认为“在全实现碳中和之前,极端事件肯定会进一步增加。碳中和之后,只有进入负排放阶段,气温升高才能减少,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会减少。”
在实现碳中和之前,“至少在未来30到40年,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极端事件的挑战,所以现在我们必须做好预警和预防工作。”
张文建说“对热浪、热带风暴等极端事件进行24小时预警,可以减少30%的损失。特别是在极端事件发生之前,可以疏散人员,减少死亡。”
除了预测天气之外,气象界也在努力预测极端事件。不过,张文建提出,在预警方面,我们应该更进一步,不仅要让极端事件的预测更加准确,还要明确其对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影响。他说“如果这种差距长期存在,我们所做的很多工作最终都不会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
胡增珍说“澳大利亚气象局聘请了社会学家来修改他们的报告。我们得知此事后也聘请了社会学家。气候报告的语言很通俗。除了告诉这些事实让内部人士知道之外,关键就是让公众知道气候确实在变化。”
孙颖认为,中国的公共教育还非常缺乏。她说“那天北京太热了,有一个老太太带着孩子出去,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没有这样的意识。”
孙颖记得,2021年郑州大暴雨之前,气象局多次发布红色预警,但很多人并没有认真对待。2012年7月21日,北京发生特大暴雨,造成79人死亡。“从那以后,大家都学会了,下大雨就呆在家里,不要到处乱逛,开车不要去高速公路或者地势较低的地方。”
这是以生命为代价得到的教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校园灾害教育方面做的还比较少。如果现在就从学生开始教学,等这些人长大、老了,整个社会的科学意识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孙颖解释道。
对于现阶段需要做出的低碳减排努力,每个人都有责任,气象组织也有很多工作要做。
张文建常说,一个成熟的气象组织不仅要为减灾防灾作出贡献,还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经济要发展,没有新能源怎么办?这是我们气象组织能做的更大的方面。”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总编辑李雅娟
关于极端天气频发何解的话题,和一些不止天气的意思是什么原因相关内容,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帮助到大家。
No Comment